“慢就业”不可怕“漫无目的就业”才可怕
发布日期: 2021-06-21 17:08:58 来源: 南方教育时报

在就业之前从事一段时间的支教、创业、游学等“尝试性就业”,可以更加理性地评判自己、更加科学地规划未来,从而走向“快就业”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慢就业”这种现象。

□ 吴学安

2021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

随着95后毕业生开始走向职场。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00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延迟毕业、慢择业现象。一些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透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仍有提升空间,社会就业岗位仍然充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选择了回家“待业”,而且这样的学生数量每年呈增长之势。

导致延迟毕业、慢就业的原因很多,既有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有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这种“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动型漫不经心的“慢”。前者表现为不仓促就业,有计划地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时间了解社会环境,认知自我和观察职业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职业生涯从何处开始;后者则表现为拖着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种客观的就业条件所限,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拖延。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对得过且过的做法坚决反对,而对为追求高质量就业的“慢”则应给予理解、包容和支持。

其实,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走出校园时,希望给身体和心灵一定放松,认真做好职业规划,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这种“慢”是一种沉淀和积累,是为了未来就业的快、高、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那种缘于自我价值认知不清的“慢就业”则需要警惕。逃避式的拖延和遮掩,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往小处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往大处说,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熔炉,大学生对就业工作心生迷茫是正常的。其实,“慢就业”并不可怕,“漫无目的的就业”才可怕。对于一直在学业生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学生来讲,“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在就业之前从事一段时间的支教、创业、游学等“尝试性就业”,可以更加理性地评判自己、更加科学地规划未来,从而走向“快就业”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慢就业”这种现象。作为大学毕业生,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意愿出发,该马上就业的就就业,具备条件又有意愿的也不妨尝试一下延迟毕业、慢就业。

关键词: 慢就业 不可怕 漫无目的就业 才可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