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支持服务乡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有效模式
发布日期: 2021-07-12 17:05:5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具有83年办学实践的师范院校,始终坚持以“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努力探索支持服务乡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培养本土教育人才,学校充分依托教师教育优势专业资源,在工作机制、培训模式、资源平台方面积极探索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一校一县区”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支持服务模式,为乡村教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学校项目组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与发展一体化研究”,以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学教师培养和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一校一县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支持服务即指一所高校对应一个县(区),开展对点研究,持续跟踪服务,各服务体协同共生发展的“生态化”培训改革。学校与定点服务县(区)教育部门签订互惠双赢合作框架协议,在教师培训、教育见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保持“点对点”密切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多级联动”持续、精准支持服务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近6年来,学校积极实践本成果工作机制、培训模式及资源平台建设思路,为来自广西40个县区的1万余名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支持服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同行的关注、专家的肯定。

一是积极发挥高校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创建“校—县—乡—村”四级教师培训共同体。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期致力于地方乡村基础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资源,主动对接县区教师发展中心,深入乡村学校开展职业发展需求调研,持续针对同一县区乡村教师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精准施培,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系列长效技术支持,并通过课题立项、教学改革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调整相关联,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共生。

二是构建双导师制循环培育模式,为教师培养培训搭建一体化资源平台,即:每1位学员对应1名高校导师、1名一线专家和2名顶岗实习师范生,顶岗师范生缓解了乡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学员在双导师指导的同时并对2名师范生进行实践指导。高校为县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转化为乡村教师指导师范生实践的再生资源,搭建了“职前服务职后,职后反哺职前”的一体贯通、本土对接的资源平台,不仅有效支持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大大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学校职后培训反哺服务在校师范生达1万余名。

三是校县对接,需求细化,构建了“立足县乡,精准施培”的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然而长期以来,各类乡村教师培训常常存在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单一等问题,各类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支持服务虽然频次多、投入大,但缺乏乡村场域性和问题针对性。多年来,学校针对项目县(区)乡村教师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全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了初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班主任、政教主任、科研主任、保教主任、骨干教师、特岗教师、新入职教师、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培训团队等,学科领域涉及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书法、音乐、美术、体艺转岗、党务等。每次培训都突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开展。更具层次性的培训对象分类,使得培训目标、内容、形式的差异化设计得以顺利实现。培训目标更精准、培训对象更有层次性、培训内容更系统、培训方式更多元的施培模式,逐步构建了“立足县乡,精准施培”培训模式。

“一校一县区”乡村教师职业能力支持服务模式解决了乡村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理念落后、职业意念淡薄的问题;解决了乡村教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培训资源有限、机会过少、方法单一、时效性不强、发展能力欠缺的问题;解决了乡村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持续性的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专门人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不断完善乡村教师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教师“生态化”培训模式,解决乡村教师“教得好、有发展”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向往,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记者 谢明 邬玫 彭丽云 范建玲)

关键词: 支持服务 乡村教师 职业能力提升 有效模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