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探索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日期: 2021-09-29 14:54:5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培养高质量研究型人才

科教结合

强强联合,开拓创新。作为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一直注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素养深厚的研究型人才。2012年,《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发布,学校迅速行动,生命科学学院先后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举办生命科学“星辰班”“菁英班”“凤凰班”3个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试点班,实现了地方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

小班授课,精心培养。试点班采取“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每班20—30人,采用小班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均由学校和中科院共同商讨制定。学生前期在河北大学修读通识课及专业基础课,并定期聆听中科院名师讲座,了解学科前沿进展;三年级下学期进入中科院学习,将学生编入科研团队,配备专门导师,开展科研实践、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等活动。试点班充分运用中科院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成果丰硕,业绩斐然。自创建至今,试点班毕业学生301人,其中191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升学率为63.46%,读研院校70%以上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全国“双一流”大学和国家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突出,发表SCI论文3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国家级别、省级学术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43项。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传承创新

底蕴深厚,大师辈出。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河北大学在文学、历史、教育、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上源远流长、基础扎实。先后涌现出文学家顾随、教育家滕大春、历史学家漆侠,以及河北省本土院士生物学家宋大祥等专家学者,奠定了学校基础学科发展的根基。

发挥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设立学业导师,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利用国家级别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实验室开放平台等优质资源,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同时学校入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高校,加强环境浸润熏陶以及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

建立试点,培养拔尖人才。文学、化学、数学、历史等一批基础学科拔尖试点班相继建立。本着“厚基础、塑能力、强素质”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以2016年建立的汉语言文学试点班为例,该班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语言功底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试点班注意全面化、模块化,课程设置上突出宽口径的基础课程、跨学科的通识课程、专业性的特色课程。在教学环节,不断加入工作坊、研讨会、“体演法”等特色举措,举办文学经典读书会、学术活动月、名师大讲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名师引领,实施“从游式”培养。如杨宝忠教授的中华字库项目团队、国家级别教学名师田建民的鲁迅研究团队、校级教学名师田玉琪的词曲学研究团队等,师生在工作室进行教、学、研全天候零距离交流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团队意识和人文素养。试点班连续3届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培养毕业生60人,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别7项、省级11项,学生全部就业,其中50%以上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理想高校的研究生。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交叉融合

新时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相对齐全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建立院院融合试点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2017年创立“数学+金融”“英语+法学”两个双学士学位试点班。“数学+金融”试点班由教务处牵头、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及经济学院联合创建,集合两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贯通数学和金融学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通过企业案例教学、优秀证券公司实习、大数据计算实践等形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又掌握扎实的金融数据处理、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需要。“英语+法学”试点班培养国家紧缺的涉外法律人才,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英语人才,依托外国语学院和法学院的优质师资,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配合,打造跨学院课程体系,如法律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等,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化、掌握法学知识,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且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打造两大学科群,培养复合型人才。2018年,学校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整合优势学科资源,采取“1+6”模式建设“燕赵文化学科群”和“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前者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牵头,集合历史、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应用经济学、法学,积极对接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突出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后者以生物学为牵头学科,集合化学、光学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对接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医药产业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新增复合型专业。近5年,撤销和暂停本科专业18个(次),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等交叉融合型专业4个,此举旨在培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要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24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专业认证。

建立跨学院综合性课程及“四新”教改项目等,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太行乡土住居文化概论”“建筑艺术赏析”这两门跨学院综合性课程由来自建筑工程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院的多名教师共同讲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建筑艺术赏析能力、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近年来,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38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新工科项目国家级别4项、省级5项;新文科项目公示国家级别5项,立项校级20项;新医科项目校级立项12项。这些都是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校企(地)协同

近年来,学校通过持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以卓越人才培养、专创教育融合、两大课堂互动互融等为载体,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全校建立了300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河北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财达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人才实践教育基地于2013年获批国家级别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4G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实验室、罗克韦尔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河北大学—西门子计量测控应用技术联合示范中心等。学校光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别、省级重点实验室,均面向本科生开放,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通过卓越人才培养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2015年建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2016年建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通过校内教师赴企业、事业单位进修、实践教学研讨,参加企业培训、承担横向科研课题等形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校外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物理学院与保定金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合作校企课程“智能仪器设计”获评省级一流实践课程。

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制定了《河北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大板块,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同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自制仪器项目以及各类科技竞赛项目,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20年建成智能创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通过开设“创业精英训练班”,引进美国YC训练营的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稳步提升。“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获评省级就业创业指导优质课程。

培养宽视野国际化人才

开放办学

河北大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宽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搭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是2013年建立的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省内首家涵盖本科学历教育与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采用“4+0”培养模式,全英文授课,小班教学。学院师资队伍包括中方专任教师、外方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外籍教师担任1/3的专业核心课程。学院推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均配有中外两个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规划和及时指导。两校学生通过双校园互学互访,共同完成短期教学项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提升了两校师生的国际化体验和视野。至今培养毕业生657名,据不完全统计,229名毕业生被世界知名大学录取,研究生平均升学率60.9%。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金犊奖、“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等众多奖项,就业率在97%以上,毕业生获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短期访学项目,培养了宽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学校实施与爱尔兰国家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合作项目,项目按照“3+1”的办学模式,独立设置班级,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同时积极开拓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法国先进工业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建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芬兰高校联合实施冬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交流项目,资助270名学生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通过学术互认课程项目,畅通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双向交流体系。2019年,学校获批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于2020年开始招生,设有6个专业,每年招生600人。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采用双向学分互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阶段就读的部分课程被境外合作院校认可。教学师资队伍由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和双语授课能力的优秀教师组成,在专项教师培训过程中,充分注重国内外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融合与互补。在课程设置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际化视野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全球竞争力内涵指标导向开发建设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专业素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孟庆瑜张锋阴冬胜)

关键词: 扎实推进 本科教育 高质量发展 探索形成 高水平 人才培养体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