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学生真“高”!
发布日期: 2022-04-02 13:39:39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我从5岁就开始学着踩高跷了!还去过郑州表演两次,舞台又大又高级,想想都好兴奋!”张钰扬是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他口中所说的两次表演,一次是2018年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一次是2019年9月8日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小宋佛高跷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发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跷腿最高可达3米,绑跷坐墙上、站立比一层房高。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丰富,小宋佛学校自2014年起就将踩高跷这一传统文化项目引进了校园。

“引进时间早,但当时没有专任教师、专门的课程和固定的时间,学生只能在放学后或周末练习;2019年,新乡市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学校尝试着把高跷带进课堂;2021年11月,高跷正式成为小宋佛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的‘必修课’,并成立了高跷社团,为学生们正式接受专项辅导和训练开辟了新途径。”小宋佛学校校长王文艳说。

为了让小学生传承这项技艺,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学校还定制了一批使用弹性好、韧性强的木头定做0.6米到1.2米适合学生踩的高跷。

小宋佛学校高跷社团的专任辅导老师张福利告诉记者:“学校组建了高跷社团,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社团。每周三下午的课后延时服务期间,我们都会邀请小宋佛百花高跷艺术团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讲解小宋佛高跷的历史,手把手指导练习。”

为了保证学习、传承的效果,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学校还会通过个人积分对学生进行期末评定。这样,经过几年的培养与锻炼,在毕业时,小宋佛学校高跷社团的学生都能完全掌握高跷技艺。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所做的,就是让非遗‘活’起来,把先辈留下来的,完整交给后人,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好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王文艳校长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肖 通讯员 庞珂 鲍伟 马晨红)

高跷社团不定期举行高跷展示活动 马晨红 摄

关键词: 这里的学生真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