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推荐:吕建代表: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发布日期: 2023-03-07 11:45:2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林焕新)“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搭建了成长平台。”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说。但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吕建表示,还需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吕建指出,一方面,我国高校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特别是在培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学科专业的设置存在固化、细化等倾向,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课程体系、学科专业组织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新设学科、专业的周期相对较长,难以及时回应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位制度的设计上,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支持还要进一步加强。

为此,吕建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探索招生培养联动改革。适当扩大“强基计划”学科范围,把满足国家长期战略的专业(如地质、地理、大气、环境、天文等)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如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也逐步纳入“强基计划”实施范围,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的选材、鉴才与退出的机制和途径,更加突出和契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第二,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探索培养“本研贯通”新路径。建议国家层面要对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在部分高水平“双一流”高校设立试点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路径,系统设计不同学科专业的“本研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长周期培养体系和机制。树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的理念,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的导向机制,打造本科专业知识和研究生学科知识一体化建设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与教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间的关系由离散式变为聚合式,相互促进和支撑,真正实现“科教融汇”。

第三,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落实细则,加强对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一方面,教育部在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中,可以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允许学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优质资源共享。

关键词: 吕建代表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完善人

推荐内容